部落格文章 (2).png

有天我發現我不是對方的重要友人!

今天我們不談愛情,我想來談談友情。不知道大家有過這種體悟嗎?有天你發現自己在好友心中的重要性,不若你想像的舉足輕重時,當下的你會做何感想?對我來說「自我否定」的情緒是當下湧出的主要情緒,似乎以前力挺的種種都沒了價值,反倒是白忙一場的一場空。如果是你遇到這類狀況,你會有何反應?

 

自動導航模式:情緒-感覺-理智

當我遇到這類情況時,首先迎面而來的是情緒迅速翻攪喧騰,開始把「感覺」委屈與不滿辨認成「我被對方拋下了!」。在這邊我們可以稍稍停下,似乎緊抱著「我被對方拋下了!」可以滿足我們的上癮,只是在這之中我們是不是忽略了什麼?請問「理智」去了哪裡?。這是我喜歡的家族治療大師包文歸納出的自動導航模式:情緒-感覺-理智。有時我們不自覺或是慣性的反應,往往是停留在情緒-感覺階層。

 

情緒幫助我們反應迅速,感覺讓我們當下有方向,可是當未喚醒理智時有可能我們是依賴著以往的本能,反覆地讓關係陷在負向循環中而不自知。就像一開始所舉的例子,發現自己在朋友心中地位不若自己想像時(事件),引發了自我否定(情緒),感受到了失落(感覺),而認為過往的付出都是白費(反應)。

 

我們總在關係中角力

其實友誼這件事很微妙,這往往是親密關係的小縮影。人是個很好玩的生物,我們總期盼著被公平的對待,但往往總會偏愛著某些人事物,我們總想著待人無私但總在無形中徇私。而這般秘而不宣的人性往往會讓我們下意識地想去征服,如:有些人選擇討好來換取好人的形象,有些人選擇說教來換取權威的形象。這些種種不外乎是想獲得關係中的偏愛,只是關係的建立從來不是其中一方說了算。在關係中我們要有「自我分化」的概念,其實雙方都有對「自我」與「我們」的需求,同時也會針對不同關係調節「自我」與「我們」的各自占比。

 

自我分化:「自我」與「我們」的調整

就如同前述案例,有可能對方是把你當作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卻希望自我的占比仍較多,在我們的層次上是「可以互相幫忙」;而當事人可能在我們的層次能站比較多,且對於我們的想法是「無所不談的信任」。當雙方對於關係的期待不同時,在面臨一些事件時往往就會有摩擦甚至是爭吵,有可能對方會厭惡當事人一直干涉他的「自我」,而當事人可能會認為對方忽視了「我們」。而這也是我們常提到的:「關係的建立仍舊涉及兩人的價值觀」。

 

自我分化是我們在關係中的重要議題,這可以幫助我們不總是為了對方而「應該」如何?也降低了把改變視為是對自身威脅的構成,而是同時能在兼顧「自我」與「我們」中做出自我調整。只是當我們尚未建構起這些概念時,我們很容易受到自動導航模式的影響,就有可能做出傷害「自我」的行為,如:遇到衝突自己隱忍下來,或是做出傷害「我們」的行為,如:開始清算過往的成年往事。

 

關係之所以有衝突,很多時候就是兩人對於「自我」與「我們」有所落差,而我們從關係中抽離的失衡感,加上過往辜負自己的失落感,眾多情緒夾雜接踵而來時,我們本能上總又會不自覺地開始啟動本能,如:總擔心著自己是不是哪裡不夠好?是不是缺少了什麼?是不是不夠什麼?是不是應該如何卻沒如何時?思索著是不是選錯了好友?。

 

回到前述的案例,或許當事人認為對方是眾多友人中少數可以力挺的好友,可惜對方卻認為當事人僅是眾多好友之中的一位。這一廂情願的幻想往往會讓我們看不清現實,一旦事實擺在眼前時卻又不願承認。但這就是人生長大的過程,我們終究有一天會認知到,這個世界不會圍繞著我們轉,即便我們再怎麼用力也改變不了現實,即使我們再怎麼努力終究有一塊平庸的自己。關係中踩過的地雷不等於你自身價值的失敗,而是讓你更加理解你對於關係的需求是什麼你對於好友的的定義是什麼

 

給自己一個空間好好內在療癒

我們總是為了關係而焦慮,也總是為了關係而掙扎痛苦,我相信這也是許多人學習愛情魔法的主要原因。只是當我們在關係中遇到衝突總用著本能來去應對時,即便是魔法幫你安排的天賜良機,往往也是搞砸收場。所以我常跟學員們說,有時做愛情魔法不用急,比起趕著做吸引對象的魔法,不如先好好做魅力提升的魔法與自我療癒魔法。

 

備註:自我療癒不單單僅有魔法而已,如果你想走靈性療癒取向的話,不妨可以考慮6/1、6/2澤誼老師即將開課的光體手術課程

 

(圖片來源:網路)

arrow
arrow

    歐比路Lu-B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