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我們談論的是「對於同志接納度提升對於社會的影響」,我們也應該回來看「對於同志接納度提升對於同志群體的影響」,我覺得是對於「男同志該有怎樣的模樣」轉變成「男同志可以有哪些模樣」。以一個早期男同志的經典稱呼就是「阿妹仔」與「阿弟仔」,假若我有著較為陽剛的氣質與外型,我會享有較多選擇權,阿妹仔大多是針對陰柔氣質的貶抑,而阿弟仔是對於喜愛且帶有附屬於我的稱呼,那時候對於男同志的印象大多就是陽剛氣質,而圈內的趨勢也是往這方向靠攏,而「姐姐」、「阿姨」也是有著貶抑的概念。
逐漸形成的風氣讓男同志被困於只有10的概念中,好比說:你長這麼陽剛你應該是一號,你雞雞這麼大不當一號太可惜,你體型算小隻馬還是乖乖當零號,理想的類型就是有肌肉的男性等…。在近幾年圈內的風氣卻開始有了化學變化,好比說:母一、熊族、獸圈、犬圈、Side、開放式關係、跨性別、變裝皇后的討論等…,讓男同志有了過往別於異性戀模板的樣子,而飽受貶抑的「姐姐」、「阿姨」、「婊」、「破」轉變成親密友人的互相玩鬧的用語。
除此之外,關於「男同志可以有哪些模樣」這件事,還有一點重點是「展現自己如何過生活」,好比說:約團出去登山、旅遊、游泳,或是開發日曬點等…,藉由不同的經驗分享,讓圈內與圈外人看見不同的同志模樣,同志其實生活在你我周遭,這是生長於性別平權的同志新一代的所能享受到的自由,讓相關的標語開始紛紛出籠,如:我喜歡男生,我是一名同志、Stay Gay、Gay Pride。
比起過往需遮遮掩掩躲在陰影下,現今的我們開始走入陽光當中。只是在享有自由的同時,我們也必須體認到身上所需皆負的社會責任。特別是自認為我是弱勢族群便可以無上限享有自由時,相關令人詬病的情況便容易發生,其中一個是遇到與自身意見相左時便把「這是種歧視、這是種偏見」掛在嘴邊,因而衍生出相關風波或是炎上。
其實多元文化、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可以幫助我們看到過往社會發展過程中被忽略的一塊,而這一塊在社會中形成的某種偏見或是歧視,而讓某些族群動彈不得,我們可以借助這些觀點重新看待自己以及解構社會給予的框架與重新建構與社會的互動。只是當我們忽略了現今置於何處,太過做自己到影響他人權益時,甚至是利用專業術語來合理化自身的違法或是灰色地帶行為時,不論是非同志族群或者是同志族群,相關紛擾可能就會就接踵而來。
我們可能要去意識到到,當我們在驕傲做自己的同時,我們的行動也在展現自身價值。在展現自己時難免會遇到與自身價值觀有所衝突的狀況,畢竟人是與社會在互動的,不單單僅是一個人的武林而已。為此,當我們在享受著驕傲做自己的自由時,同時我們可能要意識到所需肩負的社會責任與需遵守的法律底限,審慎思量當下的情況與場合,我的自由究竟可以放寬到什麼程度?縮小到什麼程度?畢竟在享有自有的同時也需肩負起責任。過往的我們在學習的是「讓社會接納同志」,如今我們卻是在學習「身為一名同志該如何與這個社會互動」,以上為個人的小小淺見。
(圖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