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Threads上看到有人分享關於「生長於性別平權的一代」,看完後其實我也有點感觸。不知道大家是否依稀記得同婚專法未通過前的台灣嗎?早期同志族群是必須得掩蓋自己的身分的,因為那時對於同志族群的不友善,參與同志遊行的群眾有些會以面具遮蔽身分,甚至相關法務機關要尋求績效時也時常拿同志開刀,報章媒體在報導上也朝較為聳動的方向撰寫,導致同志身分一旦被公開可能就會遭受汙名化。
以男同志族群來說,在過往會用「B」、「逼」,Boyfriend的開頭字母用來稱呼男朋友,好比說:有B嗎?你B最近如何?,相較於現在較能開放地稱呼:你男友勒?你老公勒?。這不僅是一個時代演變,我們還可以看到同志約團出遊的情況也屢見不鮮,甚至在公開場合上也可以打扮成屬於同志自己喜愛的風格,不用刻意打扮地向異男一樣,最為明顯地當屬「泳褲」、「內褲」。
此外,用字遣詞上也不若以往刻意謹慎,甚至較少需要以嘲笑同志才能融入群體;在軟體上來說,個人的臉照也較願意公開;最為明顯是同志遊行的部分,從一開始地須戴著面具上街,或是站在街旁默默地支持,到現在可以跟旁觀群眾互動。酒吧的部分不再像以前一樣遮遮掩掩,甚至也有不同性傾向群聚在一起互動,如:大縱酒。
我認為最具關鍵性的角色當屬「社群平台與媒體網站」的興起,如:臉書、Youtube。當時有檔同志談話節目:「TA們說」,因話題敏感無電視台願意播出便改採以在Youtube上播出,其實在那時即便電視上有同志相關議題,大多仍是屬於保守觀望的態度。這檔節目給了大眾對於同志不一樣的觀點,讓同志開始被社會大眾知曉,大眾因而願意開始面對到我們的生活其實存在著同志,有著支持同志的聲音與群眾,並非只有單一的反對聲音。
剛好我們都走過了「多元文化的浪潮」,讓我們敢願意為自己發聲,驕傲地做自己,不用遮遮掩掩生活與遭收到身分公開的威脅中。以我周遭友人為例:過往他曾遇過因不願意配合對方要求,而對方威脅要公開他聯絡資訊,要讓大眾知道他是一名同志,嚇得他趕緊哀求對方。若是發生在現在情勢可能是逆轉的!現在關於這類性傾向的相關保護可說是越來越充足,且社會氛圍也逐漸轉變成「同志也是社會的一部分」,潛移默化地讓我們也逐漸接受同志網紅、網黃的存在。
(圖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