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MILY MAGIC HOODOO」的圖片搜尋結果

這個禮拜的KKBOX的台長廣播,偶然聽到這麼一首歌,裡面的歌詞寫道:「別把一切,推卸到不快樂的童年。」。想起在學校修讀變態心理學時,老師說:「所謂的診斷,是幫助我們能更快進入狀況,但這只是一個鑰匙孔,讓我們可以窺見對方的內心,但這個鑰匙孔並不全然代表著這個人。」

 

在工作坊體驗家族治療時,講師說:「所謂的原生家庭的概念,很多時候只是為了讓我們理解,我們的創傷從何而得的一種脈絡,而不是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把這個原生家庭掛在嘴邊,論斷著他人,讓自己逃避進這個概念裡。」

 

在那次的工作坊,我們來到一個主題:我希望對方能夠與我自在溝通,還是敞開心胸?那時候我總以為自在溝通等於敞開心胸。討論中有個例子:起初我愛上的是在朋友中,那個很熱心陽光噓寒問暖的他,待在進入兩人關係後,他反而變得寡言。

 

那時候我總想說,對方不是愛我嗎?怎麼進入關係變成這樣?後來經講解後,我才知道這兩件事。第一件事,每個人在不同關係中,都有不同的溝通姿態,有可能在朋友圈中很活潑,但回到兩人世界中卻很安靜,因為在這個環境中,當屬這個溝通姿態最能讓他感到安全。而我們不是要去改變別人的溝通姿態,而是去尋找如何以他能接受的溝通姿態進行交流。

 

第二件事,你所愛上的熱心陽光噓寒問暖的他,是否有來自你內心缺憾投射的那一塊呢?在擁抱不完美一書中寫道:「請先將你那心中完美的母親賜死,這樣你才有辦法認回你那不完美的母親。」。我們並不是要詛咒我們的父母,而是當我們長大後,接收了許多了資訊,同時也帶著許多的遺憾,我們逐漸形塑出我們希望擁有的完美父親或是母親形象,但事實上這是不存在的。

 

所以為了讓這個完美父親或是母親存在,因為在現實,甚至我也討不回那些已成定局的事,當我無法承認這些討不回來的事,最明顯的就是在伴侶關係上,把這個完美形象投射在伴侶,以不自覺的強勢方式,改變的伴侶,但往往都是以失敗收場。在伴侶關係中,對方也是個人,他不是你那搆不著父親或是母親。

 

最後講師說了這麼一段話:「我喜歡溫尼考特說的,比起一個完美的母親,其實你應該學著的是當一個夠好的母親,在那個年代必沒有所謂心理、心靈成長的知識,很多時候是依循著上一輩的經驗,在無知又不斷失敗經驗中獲得成長。」

 

講師說:「我講這句話,不是要你們去可憐同情她,或是把她推進去她就是有創傷的陷阱中,而是你是否有警醒到要敞開心胸是多麼困難的事?很容易一個弄不好就是在揭露對方的瘡疤。」,工作坊的最後,給出了這麼一個結語:【只有放下「想要改變對方符合自己期待」的企圖,願意彼此尊重和接納時,才是真正的親密。】

 

角度轉到魔法這,當關係出現裂痕時,我許願對方敞開心胸時,是多麼不可控制的事情。有可能是…臭罵你一頓,有可能是直接了當地跟你說:「我對妳沒有愛的感覺了?」,有可能是…我們分手吧!對阿!這是敞開心胸沒錯啊!是來自內心確切真實的聲音。

 

當我誤解了一個概念,嘗試著以這個誤讀去解關係的結,那你就會獲得頗具衝擊性的效果,所以就像一開始講師說的:「你希望對方能夠與我自在溝通,還是敞開心胸?」,又或者如朋友同業們開玩笑地說:「敞開心胸?要找開膛手傑克?還是要成為觀世音菩薩?」

 

(圖片來源:網路)

arrow
arrow

    歐比路Lu-B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