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圖片

模仿可說是件又愛又恨的事,模仿對於先行者來說,會有他人侵害自身知識的壓力,但這卻又顯示著,自身品牌在市場競爭中,具有一定影響力。模仿對於後進者來說,雖有不需耗費大量成本進場的優勢,但卻會飽受先行者品牌的擠壓。

 

所以模仿對於市場先行者,或是市場後進者,都是種雙面刃,而這樣的雙面刃,督促著兩者,思量著是否該去創新,還是繼續墨守成規?前者需背負著研發成本,市場夭折的風險,後者需背負著可能會被取代淘汰的成本,市場萎縮不振的風險。

 

什麼是創新?其中一種定義:一種持續進行改善的模仿;什麼是墨守成規?是一種延續前人標準流程的模仿。事實上,模仿是個中性名詞,端看你的市場商業目的為何?

 

我最喜歡舉義美泡芙為例,說到小泡芙,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往往就是義美。還記得食安風暴時,那時助長的義美的產品銷量。有間大賣場品牌,看準商機,也推出自有小泡芙品牌,包裝品名都跟義美類似,且自有通路的商品陳列上與義美同區,以致銷量也創下不錯的佳績。

 

這是一種模仿,但他的商業目的為何?我的想法是,針對一次性消費進行銷售,所以你可以看見,風潮過後,大賣場的自有小泡芙品牌,開始消失無蹤。因為有前者義美打下的品牌基礎,那我可以趁勢行銷,但這不會是長久之計。而義美泡芙,面對這樣的後進的模仿壓力,並無繼續墨守成規,反而是有進行創新,如:與好市多合作推出內餡加量口味。

 

那我們再舉7-11的例子,因為統一超本身的集團龐大,但在自身零售通路上,自有品牌的飲料產品卻飽受,其他先行品牌的排擠,後來統一超便藉著7-11通路優勢,搭著手搖飲風潮,模仿經典熱銷口味,以犧牲獲利空間為前提,忍受著虧損,硬是將自身的飲料品牌推上市場,造就現在的成績。

 

前述兩者都是模仿,前者的商業目的是短期獲益,後者的商業目的是長期獲益。這並無好壞,而是在於現有產品線,對你整體企業獲益的考量為何?課堂上,曾有人問我:我的產品擺在櫥窗,但都沒有人購買?

 

放眼望去,現在市場上製作魔法蠟燭的店家這麼多,那你的產品有什麼獨特性?憑什麼讓消費者掏錢購買?以整體市場來說,你是後進者,雖有低門檻的進入成本,但你也需承受先行者的擠壓效應。只是現在市場上,後進者普遍是墨守成規的模仿。反正就是,藥草跟講義放的一樣,產品名稱跟講義寫的一樣,產品文案看一下別人怎麼寫,改幾個字,或是換句話說,甚至是完全不寫,這樣就會有客人上門?或者是說,四處打聽這個品牌用什麼原料,我就要跟進用什麼原料,最好比例都能到手?

 

如果你是要走泡芙案例的短期獲益者,這或許可行,但如果你要走飲料案例的長期獲益者,你覺得這樣的做法可行?這番吃著先行者的外溢效益,極度害怕一件事,那便是削價競爭。一但價格戰開打,企業獲利空間減少,收益減少到超出可容忍的範圍,是不是就把腦筋動到產品成本上,開始尋找低廉成本原料來製作產品。

 

或是開啟惡性模仿,如:只要你推什麼產品我就跟著推,但卻沒考量自身的技術限制?或是拿著別人的講義出來開課、販售,誤導消費者這是某某老師的產品?或是有意無意的造謠?甚至是開始進行造神?最後變成你指控我抄襲,我指控你抄襲,狗咬狗一嘴毛的虛耗局面?

 

模仿是每個品牌必經之路,但我們不能一直停留在模仿這件事,而是要藉由思考與實作改善讓模仿轉變成創新,所以我不斷強調思考與實作改善的重要性,根據上述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一件具創新的模仿,需有五點考量:

[1]企業獲利的模式?

[2]依據[1]選擇適當的模仿標的

[3]依據[1]選擇模仿的時機,以及模仿後產品推出的時間點

[4]模仿後能否做到持續改善?

[5]業績穩定後,構思品牌的定位?藉以達到效應的擴散與魅力

 

(圖片來源:網路)

arrow
arrow

    歐比路Lu-B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