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8nJBLyGuI.jpg

在我的朋友圈中,有對同志夫夫,交往十年但卻遲遲不願辦理結婚登記,我問他們原因,他們說:「擔憂阻礙到另一半的職場升遷。」,其實若以他另一半的職業來看,現階段來說,多少真的會有點受到潛規則影響。而這就讓我開始想,結婚代表的意義是什麼?是年齡到了,就得結婚,之後則是成家立業,撫育小孩,不然會不符合社會的樣板?我們把這樣的思維,加注在同性婚姻上適用嗎?

 

於是我便把這個疑問,跟同業討論了起來,同業說:「在台灣的同志族群開始推動同婚合法化的時候,當時一同提出了多元成家的概念,就是因為考量到婚家以外的人們,也同時需要法律的保障。在同婚已經合法之後,也並不應該利用「因為同志已經可以結婚,所以當然要結婚」來試圖「正常化」同志族群。」,同業更說到:「因為同志族群在社會上仍遭受歧視和邊緣化的情況,要求並期待同志族群進入婚姻,本身就是在加強這個排斥。這樣的歧視不只歧視了選擇不進入婚姻的同志,也同時歧視不結婚的所有人,以及所有不在婚家價值裡面被認可的人。」

 

這是要去思考的族群敏感度問題,所以把結婚,放到同性族群時,是否只考量到結婚就能解決一切?,如:把婚姻當成是種應付父母的責任?婚姻的目的在於繁衍?年紀到了必須進入到婚姻,不然不是成功的?。我們要問自己的是不是把結婚當成,炫耀自己是正常的這件事呢?

 

我在網路上看到個一篇文章<親愛的我們要 748 嗎?研究告訴我們的同性婚姻二三事>一文中提到,進入婚姻在不論異性戀與同志族群間,「愛」是兩個族群間都認為重要的原因,而「法定權益」是同志族群認為是重要的,「撫育後代」則是略低於異性戀族群。每個人,不論你的性傾向為何,對於婚姻是有憧憬的。只是每個人,對於婚姻所在意的議題是不進相同的。且當我們以「結婚就能解決一切」的觀點,來看待婚姻時,不免會疏漏了未曾接觸過的觀點。

 

這篇文章給我的啟發是,在同性婚姻中,我覺得最重要的要素在於「出櫃」困境。舉例來說:雙方家長的的接納程度也會影響著,雙方是否願意邁入婚姻,因為有可能A方家長能接受,B方家長不能接受,在華人關係互依的氛圍中,家人間的認同似乎成了結婚前的考驗。而我也曾遇過朋友跟家人出櫃後,家人拼命要他去相親,且當我要公開的辦理同性婚禮,自身是否做好了心理準備,要把自己推出去,不再讓自己只處於在自己信任的人際關係才出櫃的舒適圈裡,

 

而這也讓我理解到,為何同志魔法中,要花這麼長的篇幅講述出櫃以及自我療癒。我們對於婚姻都會有著憧憬,但我們在面對同性族群時,能否有多一點的敏感度,去看待在決定邁向結婚這條道路上,會有哪些影響因素呢?

 

參考資料

趙書賢(2019)。親愛的我們要 748 嗎?研究告訴我們的同性婚姻二三事

 

(圖片來源:網路)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歐比路Lu-Bi-o 的頭像
    歐比路Lu-Bi-o

    歐比路藥草魔法實驗室

    歐比路Lu-B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