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533158_380116609318102_2000078527860310016_n.jpg

有陣子在教統計學的時候,我常聽到:「老師,這題我沒看過,所以我不會,所以我不會寫」,之後你會看到人擺爛在那了。其實這個現象,更常出現在大學入學考試中,不論你是學測、指考、統測。

 

我都會反問一句:「所以在你過往的入學考試的每個題型,你都看過嗎?」,之後你就會看到...人就傻眼在那邊。在我們過往的教育,我們非常習慣,有個老師幫我們把資料彙整好,甚至還跟你說:「同學!這很重要會考哦!」,或是「同學!這考的頻率很低,等你有空再來讀!」

 

我們非常習慣這樣的填鴨教育,甚至只要一碰到困難就是:「老師」、「擺爛」、「傻眼」。但是我覺得求援這件事,並沒有對錯。但很多時候的求援,只想獲個標準答案,能順利度過眼前難關就好,反而不會在乎鍛練基本功的重要性。

 

舉例來說:我最近又再重新複習獵人蟻王篇,奇犽說:「我們應當針對這次試煉中的敵方,收集情報好擬定戰術」,但小傑卻說:「我不要!我要的是像凱特那樣,不論遇到任何敵人都能即時分析作速應對決策與應對能力,我們這樣只是為了通過試煉而通過,最終我們還是無法打倒那些嵌合蟻。」

 

奇犽走的是短期打法,小傑走的是長期打法,這兩者並無對錯,重點在於你所執行的態度。換個角度到神靈工作、聖徒(聖者)工作這,我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請問我該跟誰工作比較好?我都會很直覺地說:金錢策略初階課堂上教的三種確認訊息的上拿出來驗證。

 

只不過後續還會冒出「我這樣子確認對嗎?」、「你還有其他建議的神靈嗎?」。你會發現對於自身決定仍有恐懼在。在金錢策略初階課堂上,我說:「我在做咒術工作時,就是一個演繹跟歸納的過程。」

 

經驗經過驗證後會成為知識,所以在課堂上我們會學習到許多的知識,但當眼前的個案問題超出你所學習的知識,那麼這位個案就是一個特例,我們可以靠著個案給我線索,結合我目前具備的知識,演繹出一套適合個案的咒術或是產品。

 

後續個案使用後的回饋,我們便可以從這個特例身上,推論出一些通則,整合進我們的經驗中,逐步累積成個人專屬的知識,這就是實力的培養,我們也可以看到知識的獲取,與實戰經驗兩者的重要性。

 

演繹可說是預測,歸納可說是整合,在預測整合的過程中,難免會有誤差產生,而這便左右著咒術的品質,而策略就是在演繹與歸納過程中的分析工具,協助我們得以順利預測到個案所需,歸納出有利的通則,降低影響品質的誤差。

 

很多人都說我不會思考,不是的!很多時候是怕丟臉、怕犯錯、怕被罵的恐懼淹沒了你。我再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不會思考的話,那怎麼要固定配方時,要的這麼勤勞呢?想必是有經過思考過,甚至是已經深化成自動化思考式的直覺反射,這個出處是具有一定品質保證的吧?

 

回到一開始的主題:這題我沒看過,所以我不會。不是你不會,而是你所受的訓練中,習慣了學習到一個概念後,便進行大量練習,藉以深化概念來應付升學考試,少了思辨的過程,或許你曾在這個過程中提出質疑,但大人卻常以要符合群體為由,要你不要作怪,要學習著聽話,而將你打了回票。

 

於是只要超出這個範圍你就變得手足無措,恐懼開始侵襲,開始養成了「依賴」、「擺爛」、「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呆愣傻眼」。只是我們已不再是處於學校階段的學生,而是被放逐到社會的成年人了,而我們是否有意識到角色已經有所轉換,不再是那個可以講著「這題我沒看過,所以我不會」的學生角色了呢?除了大量練習外,我們是否還需要試著找回屬於我們的思辨能力呢?

 

(圖片來源: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歐比路Lu-B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